
3月17日到3月19日,加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河生带队就早稻生产等工作情况进行现场督导。
自早稻工作部署开展以来,加义镇始终坚持将其摆在首要工作地位。通过开好“四场会”、落实“四个一批”、用好“四支队伍”、把握“四个重点”,“四轮驱动”带动加义镇的粮食生产跑出前进加速度。
一是开好部署会。2月26日,继全县粮食生产工作会结束后,加义镇随即召开由管区书记、办村干部、各村党支部书记参加的粮食生产工作精神学习会。会上,继续学习传达了上级粮食生产相关精神,并就早稻工作进行部署。
二是开好推进会。在3月2日的镇村干部大会上,镇农业主管宣读了全镇粮食生产工作方案,下达了粮食生产工作任务,镇党委书记、镇长更是先后就粮食生产做了重点强调,动员全镇上下围绕目标任务,抢抓农时,抓实各项工作。
三是开好组长会。各村(社区)第一时间召集村民组长、种植大户布置生产任务,组织人员就当前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惠农性政策进行广域宣传。同时发动村民组长深入田间地头,逐条逐块对耕地撂荒情况进行统计,挨家挨户进行点对点政策宣传,打好了早稻生产的第一枪。
四是开好户主会。办村干部深入到各个村组屋场及大户家中,通过分析形势、宣传政策,进一步加深群众对粮食生产重要性的认识,鼓励群众转换耕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营造全民种粮的浓厚氛围。
一是群众自发种植一批。以“村村响”、宣传车为载体,每日三次在全镇循环宣传,持续加大早稻生产政策宣传的力度。经过前期摸底调查,全镇现有约6000户农户愿意参与到早稻种植中来。
二是集中育秧培育一批。通过实行“行政推动、大户带动、补贴促动”等方式,在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良好的田垄进行集中育秧,由镇内大户带头,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当前,加义镇已打造集中育秧点33个,可提供10000余亩早稻秧苗。
三是农户主动复耕一批。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补贴发放,鼓励农户复垦复耕。与此同时,通过将撂荒地复耕动员和组织力量翻耕复垦相结合,对较分散、偏远不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的,由村集体经济统一实施耕种,做到撂荒地应耕尽耕。
四是推动土地流转一批。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质化的不二法宝,加义镇坚持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为工作方针,由村集体牵头,促成农户与大户之间土地流转的完成。当前,加义镇已完成土地流转12000余亩,流转率已达到28.2%。
一是用好村支两委队伍。一方面把粮食生产工作作为考察村级的重要指标,设立粮食生产单项奖。另一方面细化当前早稻种植任务,将任务分解到村到人,由镇农技站与督查室分阶段对各村土地抛荒、早稻面积、双季稻面积、土地流转率等重要指标进行统计,对于表现优异的村个人,在年底统一进行奖补。
二是用好基层党员队伍。以“粮食生产、党员先行”为号召,发动全镇在家党员主动参与到土地流转、荒地复垦当中,当好“粮食生产”政策的宣传员。主动帮助困难群众将种子、农资送至家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哪里就有党旗飘扬”。
三是用好后勤服务队伍。从农技站抽调本领优、责任心强的技术员长期驻村,全程跟踪技术指导,确保种植效率。同时,镇农技站持续加大农资储备力度,确保早稻种子和农资供应,目前,加义镇农技站已储备早稻杂交种子2.16万斤,常规早稻种子2.98万斤,肥料870吨,农膜1.6万斤和软膜80万片。
四是用好工作督导队伍。组建由镇纪委牵头的粮食生产工作督导队,对全镇30个产粮村的粮食生产工作进行专项督导,定期通报撂荒地摸排、早稻种植面积落实、翻耕、秧苗培育等各项工作进展,实行每三天一督导,每周一通报,加快工作落实。
一是规划推动发展。依照30个产粮村的不同情况,将其划分成16个一类村与14个二类村。规划打造出以杨林街村、泗洲村、五星村为核心的5000亩以上双季稻高产示范片,以及打造以献钟社区、小岩村等10村为核心的10000亩以上优质稻示范片,推动全镇粮食生产向产业化发展迈进。
二是完善硬件设施。加快全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全镇现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5000余亩。同时,在农业水利工程上狠下功夫,从去年冬季到今年春季,全镇累计投入150余万元,对镇域范围内70余个大小山塘,20余个堰坝,100余条沟渠进行了全面加固、清淤。
三是把握集中培训。为快速推动实用型增产新技术在全镇的普及,3月3日,镇农技站组织50余名种粮大户开展集中技术培训,针对当前早稻种植中的选种育苗、水田灌溉等技术难点进行集中答疑。
四是强化农资执法。积极组织相关执法部门,结合春耕备耕工作,开展农资大检查,打击假、冒、伪、劣不合格产品,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放心肥、放心种”。从去年至今,加义镇累计出动执法车辆10余台次、执法人员40余人次,对全镇4家农药经营户、18家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检查,未发现伪劣产品售卖等情况。
责编:朱毅
下载APP
分享到